草原受损的皮肤得到舒缓,被誉为黄河之肾的湿地湖泊也正在加速修复。
春光明媚般的希望: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熟练打开手机上的唱歌软件,河北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截瘫休养员姚翠芹又一次唱起这首自己最爱的歌。如今,走上讲台的王雅妮,开始帮助更多残疾孩子改变命运。
杜富国声音洪亮,伸出残缺的右臂敬了一个特殊的军礼。杜诚诚说,总书记觉得我的工作有意义,是因为他深深懂得残疾人的需求。无障碍环境建设,正是残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时,得知仓山区上渡街道有一位病退的残疾职工林孔香,妻子患病致残,18岁的女儿有智力障碍,一家人生活很艰难,便与区里有关负责人商量,由民政部门调剂了一间商业店面租给林孔香,让他经营食杂店,并为他办理了相关补助。会上,杨淑亭作为残疾人创业者代表发言,提出了完善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等建议。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两只脚。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残疾人应与健全人一样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生活。世界迫切需要形成平等的国际秩序,解决经济、生态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且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与会专家提议,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文化元素的黄河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建设一批黄河博物馆、黄河文化体验馆等场馆,精选一批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中外联合考古成果丰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介绍了周代诸侯国曾国系列墓葬的发掘与研究情况,曾国系列考古发现揭开了不存于文献的周代诸侯国曾国的神秘面纱,构建了曾国长达700余年的历史,同时也为周代诸侯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标尺。
登封嵩山望都峰,云雾缭绕,小雪曼舞,风景如油画般美丽。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文化遗产受到威胁,甚至消失,亟待全人类携手应对,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杨建华对黄河流域和两河文明起源进行了比较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吸引了近150名来自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和国内高校院所等相关领域学者参加。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表示,黄河及与其相连互通的运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影响越来越彰显。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侯甬坚提出,黄河流域的农耕社会培育出民众爱好和平的思想,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防灾意识,以自我克制为特征的道德文化,吃苦耐劳、性格坚韧、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的精神气质。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分别孕育了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富成表示,郑州商城内城东南角书院街墓地主墓M2出土铜器、金器、玉器等随葬品216件,是郑州商城目前出土随葬品最多、种类最丰富、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作了题为《多彩一体和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包容性》的主旨报告。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文明互鉴之光必将照亮未来之路。每一种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丰富了人类文明百花园。
四个大河流域古文明虽然有些未曾延续至今,但它们是后来诸多文明的源头。八、倡议发挥古代文明的时代价值,促进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发展。
大河连接不同区域,为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搭建起友谊的桥梁,是激发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方向引导等。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2023年9月17日文明交流互鉴 发展共创未来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分论坛——推动世界各大河流域文明比较研究在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分论坛上,国内外学者围绕全球视野下的古代文明研究的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纵深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院高级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克里斯多夫—埃凡斯教授表示,河流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大河文明之间存在许多共性,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文明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世界大河流域的环境各不相同、文明的面貌各具特色,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文明百花园。
与会专家建议,要整合资源、创新方法、完善机制,促进黄河沿线重要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世代传承等。要加快改革开放创新步伐,持续激发内在活力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而包容可以说也是创新的一种方式,包容才可以开放,才可以不断地创新。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孟华平教授表示:在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成为中华早期文明多元格局中的重要代表,而石家河遗址是其中最突出的载体,可视为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的中心,具有文化引领与文化辐射的重要地位。
九、倡议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发挥古代文明的时代价值,为人类现代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要将黄河保护法列入普法宣传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传黄河保护法的立法意图、实践要求、适用范围等,推动全社会形成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要优化文化旅游资源的配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局部与整体、当下与长远的关系,建立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协同机制,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协同发展。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唐际根认为,商王朝作为黄河文明的代表之一,在文字、建筑、青铜器铸造、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体现出突出的创新性。耶鲁大学环境学院讲师玛丽·伊芙琳·塔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姚新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秉元、维也纳大学终身教授路德维希·纳格尔、美中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等参加了对话。
河南日报资料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分论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幸福河9月17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在郑州举行。南佐遗址宏大的规模和展现出的强大组织调动能力,是区域政权出现的最有力的证明。
论坛第二日在郑州市举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提出,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应形成三区协同、五带串联、多点辐射的空间结构。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研究成果,他表示:三星堆遗址展现了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的密切交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院院长景海峰表示,文明对话是相互理解、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先驱和代表之一。国际哲学学院院士、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教授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中江、深圳大学国学院教授景海峰、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任剑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赟等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优良、环境宜人的大河流域孕育了众多文明古国。论坛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发布,主要介绍了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沿黄地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及今后推进黄河国家战略面临的形势、未来的展望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是反映黄河流域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年度报告。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重点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在考古学研究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如何看待大河文明?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好大河文明?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认为,在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黄河潮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全球化时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大势所趋,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大河奔流不息,象征着文明绵延不绝。与会专家对沿黄各省份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青海、四川等地加强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甘肃、内蒙古、陕西等地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宁夏、山西、山东等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